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解读 > 正文

国家标准《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GB/T 30337-2025)解读

日期:2025-08-15

一、标准概况

标准编号:GB/T 30337—2025(代替GB/T 30337—2013)

标准名称:《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日

实施时间:2025年8月1日

二、标准修订背景

GB/T 30337-2013《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颁布实施后,对摸清全国物流园区总体情况、指导园区建设运营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具体体现为:

1.标准在全国物流园区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依据该标准,分别于2015年、2018年、2022年组织了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

2.基于该标准形成的调查报告对指导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据本标准,每年开展全国物流园区(基地)发展监测分析工作,相关成果在《中国物流年鉴》和《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上公开发布并指导行业发展。

3.标准对指导全国各地的物流园区(基地)建立和完善统计分析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物流园区(基地)加强自身管理,又有利于地方政府部门开展行业宏观管理。

4.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于后续物流园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

2023年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物流统计监测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3〕87号)提出,持续提升社会物流统计调查质量。新时期新变化对物流园区统计工作提出新要求:首先,“双碳目标”引领下,贯彻落实生态保护、提升物流绿色化水平是各物流园区需要加强关注的点。标准修订需要加强绿色化指标设计,以便更好掌握物流园区绿色化发展进程。其次,物流园区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给物流服务降本增效提供途径。大量的物流智能设备和技术被应用于现代物流园区,这就要求新标准需要强化在园区智慧化发展方面的统计。第三,原有标准设置的部分指标已经不适应当下发展,需要及时删除或更新,例如,国家对物流师概念的调整等。基于上述背景,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及相关单位对《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GB/T 30337-2013)进行了修订。

三、标准主要内容

标准确立了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适用于物流园区运行统计。

一是明确了物流园区、园区经营主体的术语和定义。

二是确立了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由基础类指标和运营类指标构成。基础类指标主要关注园区基本状况和基础设施情况,包括园区基本情况、开发建设规模、物流服务设施、园区智能化投资规模等4个一级指标。运营类指标侧重于园区运营过程中的服务水平、经营效益等方面,包括物流服务能力、物流作业量、经济与社会效益等3个一级指标。各一指标下又分别给出了对应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三是给出了全部50个三级指标的说明。

与上一版本标准比较,修订后的标准删掉了一些在实际统计过程中统计意义不大的指标,如辐射区域、园区开发方式、基础设施投资额等;较难统计的指标,如物流服务设备、物流作业面积等;内涵与其他指标重复的指标,如物流节点城市等。为了更准确反映园区发展情况,更改了一些指标,如:将开发占地面积改为实际占地面积,将园区经营实体营业收入改为园区经营主体物流业务收入,将入驻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改为入驻企业物流业务收入。依据宏观调控需要、园区实际业务和发展趋势,增加了规划投资总额、运输方式数量、保税仓储面积、智能化系统和设备投资额、智能物流设备作业量、多式联运换装量、国际货运中转量、绿色建筑面积、新能源发电量、物流包装回收量等指标。

四、标准实施的意义

《物流园区统计指标体系》(GB/T 30337-2013)的修订和实施,将推动相关统计数据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新时期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变革、新技术运用、运行特点和经营效益等情况,使各地区、各部门的物流园区统计工作更具方向性和目标性,能精确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修订后的指标体系涵盖了物流园区运营和管理,便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之间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从而引导物流园区的经营,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