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孟国强(2006年4月15日)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照国务院大力整治集贸市场精神的要求,我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经过不断调整,无论在市场的管理技术还是在业态的改造和提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商品交易市场的标准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标准化问题正在成为规范商品流通、规范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和基础性工作。从发展情况看,大力推进市场的标准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整治和规范我国种类交易商品市场的重要内容。2006年,我国将实施五大食品新标准体系: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钙强化营养盐新标准、果冻行业新标准、无公害鸡蛋国家标准,这些体系的建立严格规范了上述食品的市场准入条件。此外,国家标准委出台了《汽车配件营销企业开业条件、等级划分及市场行为要求》、《农业机械营销企业开业条件、等级划分及市场行为要求》;商务部出台了《招商制建材家居市场建设及管理技术规范》,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乘用车运输服务规范》、《木地板铺设面层验收规范》《木地板保修期内面层验收规范》《木质门》,原国家经贸委发布过《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国家标准》;正在加紧制定的还有列入国家发改委项目计划的《建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木材交易市场管理规范》、《防腐木材生产规范》(商务部)等标准,此外,还出台了一些重要的地方性市场管理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于我国各类商品市场的进一步调整、改造和规范,满足社会急需,推进商品流通的现代化,必将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推进作用。结合商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发展,本文就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如何通过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实现商品交易市场的进一步调整、改造和提升谈一些粗浅的意见。一、标准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这一战略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并明确提出,“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目标,就是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如何实现这一科学的战略目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推进我国的标准化战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措施。首先,标准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标准化恰恰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例如,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体系问题、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问题、煤矿生产安全体系问题、环境保护安全体系问题,无一不与标准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要么缺乏权威的标准规范,生产者无所依从,消费者无从判断;要么标准的贯彻执行缺乏相应的保障,非标生产、非标流通现象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这些问题单靠法律法规、行政命令难以根本解决。所以说,一个国家标准化水平的高低,虽然表现为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却与国计民生、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的各类商品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建筑装饰材料市场中建材装饰材料的环保问题,农产品市场中蔬菜瓜果的农药残留量问题,汽车配件市场的配件质量问题等等,或者由于缺乏标准,或者由于标准得不到严格执行,都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次,标准化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根源在于非标准化生产、非标准化流通,具体表现则是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违规行为。从批发市场看,目前的不规范行为仍然是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行销假冒伪劣商品,二是偷逃税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比如开展阶段性的整治工作。但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不解决,标准化技术跟不上,也很难实现经济秩序的根本好转。在这个问题上,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所以倍受推崇,所以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经营方式建立的是标准化的采购系统和标准化的销售系统,在电子流程的统一运作下,从管理的技术层面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假冒伪劣和偷漏税问题的发生。这也正是我国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需要努力调整、改造和提高的方向。第三,标准化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说,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谁就能有效地掌握市场,因此,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服务,三流企业做市场”,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和要义。这是因为,首先,标准是生产和管理技术的高度凝炼,体现了同一行业的经典技术含量。企业不懂得标准,不按标准生产经营,不可能取得行业优势。这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像微软、德芙、绿箭等知名企业都取得过非常成功的经验,他们不但是商品的生产大户,也是标准的生产大户,标准是这些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标准是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武器,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争端过程中,标准是主要依据。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际市场的逐步扩大,我国企业和商品面临的国际贸易诉讼越来越多,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是,解决这一类国际争端、倾销反倾销都是以标准作为谈判的法码,不掌握标准,在这些争端中很难有胜算的机会。第三,标准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重要的技术手段。WTO最重要的原则是“无歧视”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取消关税贸易壁垒。但是WTO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WTO成员国之间仍然利益纷争不断,为了有效地保护本国利益和本国市场,几乎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标准化。我国已经是WTO成员国,除了恪守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依据标准保护我国民族和企业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争取我国企业的市场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二、标准化是推进我国流通和贸易服务进步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第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流通和贸易服务的标准化。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影响下,我国流通部门不重视标准化工作,流通管理体制主要建立在以行政命令为核心的产品调拨基础之上,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很多,但是往往带有浓厚的长官意志,随意性也大。比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没有固定的标准,市场的设立和管理往往就是靠行政性的指令性文件。标准化落后,直接影响到流通管理和流通服务的不规范,管理方法粗放,服务方式陈旧。这种状况的形成,是产品短缺经济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消费者日趋成熟的理性消费意识以及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市场对流通服务和贸易服务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透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计划体制模式下形成的粗放管理和粗放交易方式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和摈弃。什么是粗放管理?什么是粗放交易?比如,如何判定服务质量的好坏,完全凭人们的主观认识的好恶,所谓态度好坏,而不是依据规范的尺度。再如:送货到门,也只是大的概念,送到大门、小门还是家门都缺乏明确的规定性要求,为此商家与客户之间常常纠纷不断。而市场经济国家解决这一类问题一般都有明确的标准,即使是进入诉讼,标准也往往成为重要的法律依据。有没有标准、标准化程度如何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鉴定流通与贸易行为是否规范、是否透明的根本性标志。第二,从以产品为主导向加快制定服务和管理类标准方向发展是当前标准化的趋势。我国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流通为中心、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但是,过去,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重生产、轻流通,经济工作以产品生产为导向,标准化工作以产品标准为中心,流通服务、贸易服务以及市场管理类标准十分缺乏。标准化工作表现为重工业生产,轻流通服务的倚轻倚重现象,这种情况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极不相称,也是造成我国流通服务领域流通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低劣的重要原因。从趋势看,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从以产品为主导向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共同发展是必然的方向。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标准化管理部门转变思想观念,逐步改变了以产品为中心的标准化工作模式,积极组织力量,解决社会急需,加快出台了一批与流通管理和贸易服务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农产品生产经营、现代物流服务、社会公共产业与产品服务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标准化制修订体系,对于推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在流通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公布了国家标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其中,《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是对商品现货批发市场应用电子交易机制提出的标准化运作模式,《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是仓库的仓储业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标准。这两个标准对于提高物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信息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生产资料贸易服务类基础类标准方面,《散装水泥输送车卸料管快速接头》、《货运汽车厢体规范与安全》、《库存商品融资作业规范》《轿车运输专用设备标准》等一批重要的标准制修订也已先后列入国家标准委的标准项目制定计划。特别要说明的是,流通管理与贸易服务的标准化受到了我国政府各部门的普遍重视,许多标准化体系的制定与形成都是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的产物。第三,现代流通管理与技术的进步对标准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通管理和技术进步很快,并且越来越依赖于把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作为产业成长的支撑。这种流通管理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信息、市场等服务和管理的标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如沃尔玛<